翻译学究竟是一门什么性质的学科?长期以来,人们对这对这一问题的答案一直莫衷一是。其实,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一身二任。自从人类创造语言文化之日期,翻译就成了人类交流思想过程中沟通不同语言的不可或缺的桥梁,翻译使操不同语言身处不同文化环境的人能通过“语际转换”进行思想交流。翻译是把语言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了解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领悟与感受。
翻译活动由来已久,它的历史作用和现实价值无可估量,从某种意义上说,西方的文明应该归功于翻译,因为从古罗马帝国到今日之欧盟,从民族国家的简历到联合国组织的形成,国与国之间的文化、科学、技术的交流以及政治、经济等各方面交往与沟通无一不是通过翻译而日渐扩大和增强。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几次翻译高潮,即东汉与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至“五四”时期的西学翻译以及改革开放后的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也无一不给中华民族带来科学、技术,甚至进步、繁荣、昌盛。
翻译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长期以来,不论是中国还是在外国,翻译并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杭州翻译工作者也没有得到相应的社会地位。外行人认为翻译不过是“雕虫小技”,无非是双语之间的转换,只需抱着字典找对应式,翻译也就手到擒来,而一些懂外语的人则认为翻译只需凭经验,熟能生技巧,谈不上什么高深的学问,只要掌握“门道”,勤加实践,功到自然成。
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翻译从来就有其不可等闲视之的自身规律,有其不同于别的学科的系统理论,翻译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这就说明翻译有其本身的科学规律和艺术规律。所谓翻译理论,就是对这些规律尽心深入、系统的描写。目的在于使翻译中只能“心领意会”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可知的客体,可掌握的规范和理论化体系。翻译理论可以给译着提供一系列对翻译客观规律的宏观描写,以及对这些规律的内在联系及其作用机制的深层分析。通过学习翻译理论,译员就可以认识翻译行为的实质,翻译的各项基本规范以及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在转换中的行为模式。
认识了翻译科学和翻译艺术的规律,译者就能凭借翻译理论和科学论证及方法论的指引,在实践中有选择地实施翻译理论所提供的“参照性手段”,卓有成效地进行工作;在面对翻译的难点时可以使用多种多样的对策手段,“知难而进”。这样就可以使得翻译过程既有科学性,又具有很大的变通性,译者也能自觉地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使翻译实践成为高层次的语言交流,而不再是匠人式的技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