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的传统定义有一个共同特征,那就是,古今中外的早期译者把 翻译活动看做是语言外壳的变易和语言内容的表达。所以在 杭州翻译看来,翻译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第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在 翻译过程中语言外壳的变易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更重要的是原作品内容的传译:在外国译者眼中,所谓翻译,是指从语意到文体在译语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原语信息。我们不能否认这些定义的正确性。但是,随着人们对翻译性质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些定义显然需要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这是因为, 翻译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人能够否定它的文化传统作用,翻译活动已经被认为是一种跨语言(cross-language)、跨社会(cross-social)的特殊文化活动(cultural activity),几千年的世界文明史也清楚的表明,翻译在增进不同名族的了解和交往,推动名族文化的交流与借鉴,促进名族语言的丰富与发展,加速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繁荣等方面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翻译的传统定义看,翻译首先是两种语言的转换,这点不容置疑。但是,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传统的翻译定义显得有些不足和简单。在各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性格心理、文化传统等的差异对语言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突出表现便是语言上的名族色彩烙印。“语言是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各民族的语言就是其精神,而其精神也就是他们的语言”从语言产生来看,“一个民族的语言并不是单纯的结构与字、词的组合,而是该民族历史、哲学、艺术、心理等各方面的沉积”。
而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看,“前者是后者重要的组成部分,前者归属于后者,因为语言存在不能脱离文化,语言与文化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因此,从形式上看,译者处理的是两种语言,而实际上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语言的这种民族文化特殊性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但要重视原文信息,还要尽最大努力移译原文的表达方式。因为表达方式是一个民族思维方式的直接反映。用目的语中的表达方式代替原语的表达方式,虽然能够传意,却不能反映原文使用者的思维方式,帮助读者融通他们的文化,从而达致真正意义上的翻译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