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学中的方法论是翻译许中最重要的应用理论研究,其基本任务是探求双语装换的各种具体手段,阐明这些手段的基本作用机制和理据。此外,方法论研究还要探讨翻译方法的一些理论原则和基本的指导思想,翻译是构建在两种语言之间的桥梁,然而由于两种语言相差迥异,所涉及的文化又各不相同,因此将原语转换为译入语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译者掌握各式各样的变通法。只有在对这些变通法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杭州翻译才有可能在遇到疑难问题时触类旁通,打开思路,事办功倍。方法论研究的领域及为广阔,所涉及的实际问题也最多,最具有实用性与对策性。
翻译方法论是一个开放系统,因为人的跨语言念能力是无穷尽的。人一旦认识到自己是自我表现的主人,就会倾其全力和潜力表现自我。人处在自动的、压抑的、无助的状态时是不可能具有良好的表现能力的,因为在这种状态下,人不可能创造出可以清晰表达的概念。而一旦人拥有了这种主体的权力感,就能用清晰表达的概念来观察和描述事物。对翻译来说,就意味着只要译者了解翻译程序,从总体上把握翻译策略,那么就能自如地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种种切实可行的翻译方法,最终向译文读者呈现最精彩的译文。
要注意的是,科学的翻译方法论应以语言分析(语法分析、语义分析、语用分析及文体分析等)、对比语言研究和逻辑分析为依据。因此,在语际转换手段的应用中,不能以表面的形式对应为目标,而应认识到翻译中语际意义的转换和实质,即既强调概念意义的对应,也强调形式意义的尽可能对应。翻译只顾概念意义,不顾形式意义是错误的,同样只顾形式意义而不顾概念意义也是错误的。任何方法的运用都必须既考虑各种意义转换的效果,又要考虑形式转换的可能性。意义与形式的辩证统一的是翻译方法论的指导原则。
认识到这点对汉英双语尤为重要。汉英差异极大,但我们仍不应该忽视形式在翻译中的意义。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这是汉语在表意机制上区别于英语的重要特征。同英语相比,汉语在表达上更注意突出语义结构的轴心作用,同时也更注重话题为意念的主轴。汉语中语义的合成主要通过无显性标记的动词来实现,句子的语法成分和语法意义不显示在形态,而是隐含在语言的总体结构中。因此,汉语词语内涵丰富,质实生动,文句结构以神驭形、流洒自如。因而汉语重意合不重形合的特征并不说明汉语就缺乏形式表现力。汉语的文字系统具有独特的形式表现功能。汉字采用“形、音、义”相结合的三维结构,其音节和声韵结构都是很好的形式手段。因此,只要认真探索研究,就能够发掘出汉英互译时的多种表现手法,克服将意义转换与形式转换对立起来的机械主义观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