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和语言哲学家费尔迪南就引导了语言学思想的一次“哥白尼革命”。他将解构主义思想运用到语言学研究中,开创了传统比较语言学大异其趣的现代语言学。然而,在哪时,甚至是在现代语言学创立了很长一段时期后,翻译这一特殊语言现象并未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可以说,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翻译几乎被完全排斥在语言学研究大门之外。
法国著名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乔治不无感触第说,这是令人费解的,而且是:“语言科学的耻辱”。某位与杭州翻译交流过的著名翻译学家也指出:关于翻译活动的科学研究,更令人奇怪的是:任何一部完整的翻译学论著都得将语言理论包括在内,但是语言理论却从不把翻译作为语言活动加以研究列入自己的范围。翻译是一种特殊的、但也是普遍的语言活动,也许对语言和思维的研究都有一定的启示。最近问世的有关语言学综合研究的重要著作对这一点只字不提。翻译作为语言现象和独特的语言问题至今无人过问。在很多论著中难以寻找到四五处提及翻译的只言片语。被提及时,翻译事实也往往只起旁注的作用,用于论证和翻译毫不相干的某个观点,几乎从未就翻译而论翻译。
也许,语言学理论迟迟不能与翻译研究结合的主要原因在于,现代语言学建立之后语言学家们大多局限于对某个语言中的语法进行描述性研究,缺少语言之间的对比,因而对翻译家没有多少理论价值。令人欣慰的是,这一尴尬局面终于在20世纪40、50年代被打破。而从事这项开创性工作的学者就是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奈达是一位有着语言学背景的翻译家,他曾经从师语言学家弗里斯和布隆菲尔德,获得了美国密执安大学的语言博士学位。实际上他不仅是一个翻译家,同时也是一个现代语言学家。他的语言学成就以及他多年对<<圣经>>的研究,使得他有机会从事圣经翻译组织和指导工作,以语言学思想为指导制定了翻译原则,成了翻译研究语言学路径的领军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