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教学所涉及到的翻译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大学生而言,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在翻译学习中,学生不仅需要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进行综合的应用,同时也在此经历一个让他们整合与提升语言能力的重要过程。英汉互译,涉及到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在这两种语言之间进行转换的时候,什么是可以转换和不能转换的,什么是可以保留和不能保留的?这些,都要建立在对语言和文化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而比较作为认识事物的基础,是人类认识、区别和确定事物异同关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法。同样在翻译课的学习中,比较,亦称对比,是重要的一个过程。它不仅仅是因为在翻译教学中的某些环节被经常采用而成为一种方法,而应成为一种应该融贯教学始终的方法论。
对比语言学与翻译之间渊源颇深,翻译与语言之间对比之间的本质联系不容抹杀。而对比是否应该作为翻译学习的主要方式,目前尚未成为翻译教学领域一个受到足够关注的课题。国内我们都知道潘文国、连淑能等教授一直从事英汉语对比的工作。他们的著作也不可避免的涉及到翻译。但以前,翻译仅仅是作为一种对比可采用的途径而已。然而从翻译课程本身和学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对比成为翻译课程中一的一个关键词却属必然。
翻译教学,自然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自居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培养双语转换思维,才能避免经验式和零散性,因此必须要有系统的应用性理论进行指导。杭州翻译专家认为:为保证应用理论的科学性,我们必须紧紧把握住我们的基本手段,即对双语的对比描写和解释。对比研究是我们赖以立足的重要根基之一。这是因为对比描写为我们提供的是双语异同的力求准确的认识。毫无疑问,这种认识正式我们的基本出发点,有了这个认识和基本依据,我们才可能避免盲目性,较有把握第采取步骤,制定系统化对策。
作为长期工作在翻译理论研究与翻译教学领域的工作者,杭州翻译专家的这段话很好地说明了语言对比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翻译本质是双语之间的转换,转换中涉及到的两个因素就是“同”与“异”。“同”的部分大多只涉及到语言符号的转换,如“你”转换为“you”。而异部分是翻译中的难点。英语与汉语分别属于印欧语系和汉藏语系。两种语言从文字符号、构词方式、句子结构、语法规则、篇章结构,到文化背景,差异无处不在。首先要对它们形成系统认识,然后才能知道转换的方向和目标是什么。而形成系统认识的最有效甚至是唯一的途径,就是对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