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程序论(Translation Procedure,Basil Hatim et al,2006:30)是从宏观和微观视角描写翻译过程(process)和步骤(step). 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是翻译程序的关键所在。“大处着眼”是对翻译过程的宏观把握,“小处着手”是翻译具体的战术运用。翻译大处策略的定位,决定翻译小处对策的采用。“大处”和“小处”是相对的,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所谓“大处”,可以大到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翻译总是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战略目标服务、为社会服务的,因而受制于社会。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经济模式都会制约翻译。此时的“大处着眼”,意味着杭州翻译在选择译作时,必须考虑文本的内容是否与当局的政治方向一致,是否适应社会潮流,是否有利于经济发展,是否与实俱进。中国翻译史告诉我们,翻译从来都是响应时代召唤的。不论是从东汉到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鸦片战争以后的西学翻译,建国初期政治文献翻译和苏俄文学翻译,已经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翻译,无不与时代步伐紧紧相随。
所谓“大处着眼”,还指翻译要考虑到汉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文化方面的制约。文化方面的考量始终贯穿翻译的全过程。原作的宗教信仰与译语的是否相抵触,翻译过程中遇到文化方面的缺失如何补偿,读者的文化背景是否能接受这样的译本等,这些都是译者不得不加以考虑的。
汉英差异,同样是译者应该重视的大处。英语属于形态语言,汉语属于非形态语言。两种不同质的语言,在语法、句法及篇章结构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在翻译对策上要采取灵活的手段来解决这些差异。汉语的整体思维、悟性思维,英语的个体思维、理性思维,决定汉英语言表达习惯与方式之不同,翻译时必须注意到这些思维上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把握原作的交流含义,才能准确地译出原作风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