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翻译理论首先要讨论的应是“程序论”。在翻译中,“程序论”指的是对系统化、程序化操作的典型过程的概括描写。“程序论”指导译者怎样一步步第着手做翻译。关注的是翻译应如何有条理第循序渐进第进行,才能达到期待中的目标,其所讨论的核心问题是翻译过程中的语言生成程序以及翻译的操作程序。
英汉两种语言迥然不同。英语属于形态语言(inflectional language,屈折语),而汉语属非形态语言(non-inflectional language, 非曲折语)。英语主要通过词本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意义。英语的词形态变化相对丰富,用以标示语法范畴,表达语法意义,并集中体现在动词的形态变化程式上,形成以动词形态变化为主轴的句法结构模式,意义紧紧与句法形态相结合。而汉语则不然。汉语以词汇手段表示语法范畴及语法意义,其语法关系主要不是通过词本身的形态来表达,而是通过虚词、词序手段来表达。
英汉两种语言一格重形合(hypotaxis),一个重意合(parataxis)的特点,使得两种语言各有千秋。英语重形合,句法结构严谨,具有实在意义的形合连接成分一般不能省略,句群组合讲究环环相扣,严密紧凑,于是表意也就十分精确,而汉语重意合,句法结构松散疏放,连接成分或有或无,“尽在不言中”。汉语句群组合讲求流洒铺排,表达也十分灵活。
对于英语的形合和汉语的意合,有人曾做过精彩的比喻:英语的句子好似一串葡萄,一串珍珠,井然相系,读者顺枝攀藤,即能领会;而汉语则似一盘散珠,一泓溪涧,全凭观物者的慧眼慧心,细看其中“妙理奇象”。杭州翻译的本事,就在将以一粒粒“散落盘中之珠”,穿成一串串“精美绝伦之链”。可见,翻译并不如某些人认为的只是“雕虫小技”,它需要译者的再创造,而这种创造的基础是译者必须了解双语转换的操作程序。质言之,翻译行为归根结底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就翻译思维而言,其基本形式不外乎分析和综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