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翻译风格分析并不完全直接适用于这里要探讨的翻译风格分析。前者指分析作家或作品的思想内容、体裁、文采、语言变异及总体风貌等等,而后者除分析原语风格意义表现之外,还要在其基础上获得译文风格的对应“恰如其分”(appropriateness)。风格翻译虽然是一种再创造活动,但是还得相对依附于原文风格通过译者运用多种语言技巧,力求使译作与原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译者在进行风格翻译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 首先要发掘原文的全部风格意义。通过对原文作者生平、创作方法、作品时代背景、语言风格(包括其用词倾向、句式、修辞、篇章特点)或有关评论分析等等的学习、研究分析,做到全面把握原作的风格意义,识别其风格标记(stylistic markers),包括形式标记。(form markers)及非形式标记(non-formal markers)。只有对原文进行了全面细致深入的风格分析,只有可能使自己的译文与原文达到”适应性”。否则,译文只能停留在原文的语言表层理解上,难以译出风格贴切的神似之作。
2) 完成语际间风格意义的转换。大多数的风格标记是可以转换的,不管是形式标记还是非形式标记。只是风格翻译,尤其是文学作品的风格翻译,与杭州翻译转换技能及才情功力有很大关系,译者对原文写作风格的处在理方式与技法及译者自身的精神气质都对于如何在翻译中表现风格起着决定性作用。风格的表现法可以采取以下转换方式:模仿(imitating)、掺和(admixing)是利用模仿与其他翻译技巧有机结合的方法,在有助于保证译文与原文大致对应同时,把原文难以在译文中对应在现的风格用其他方式翻译出来。重铸(remolding)属于最高层次的风格转换,是风格意义的再创造。而淡化(decolorating)是在确保概念意义的前提下,不得已放弃或部分放弃风格意义进行语际翻译转换。
3) 在语际风格的翻译转换中,另外一点不容忽视的是接受者因素。译者在分析完原文风格,进行翻译转换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当前读者对象和时代需要,做到交流中翻译,不能一味追求与原文的”适应性”,而不顾时代发展变化。这样做虽然也会丧失或减色部分原文风格意义,但至少不致使读者因时代与文化隔膜无法理解或误解译文或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