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汉互译中,成语在目的语中午固定的、一成不变的对应词语,杭州翻译不应也不必在词典中寻找现成的、“一对一”的对应式。只有在话语交流中,根据语境,分析作品风格揣摩作者的意向,才能准确第把握成语交流的含义,即动态含义,才能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在译语中较为满意地再现原文的成语。本文中,同一成语的不同译法,以及成语翻译时的词类转换,都证明了这一点。这是成语翻译之一难。
成语的交流含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把握并译出,而成语结构和音韵之美,要想在目的语中再现,如结构上的对称、音韵上的叠词等,很难在“此时此景”中再现出来。这是成语翻译之二难。
成语翻译第三难是其文化寓意的传达。有时,一个成语的翻译,“音、形、义”三美勉强可以兼备,但“文化寓意”却失之殆尽。这是汉英两种不同的历史文化所致,这种“空白”非译者所能弥补的。以“生老病死”为例:“生老病死能不求人?”译成“Haps and mishaps of life need helps and helpers”。不难看出,译句“妙手天成”,是难得的佳句。不论从语义表达结构对称之美的创造,还是从流畅,悦耳的音韵上来说,译句均为上乘之作,甚至有超出原文之说。但其文化寓意仍然是个空缺。“生老病死”,佛教《大乘义章-三》说的是人生四苦,虽然有着深厚的佛教渊源;生与死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对立面,老是一种必然规律,病是一种偶然因素,这些哲学含义在道家文化和儒家文化中诠释是不同的;“生老病死”,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指生育、养老、医疗、殡葬等事,又体现了中国社会特有的风俗习惯和政治制度。凡此种种,这些“文化寓意”恐非三言两语的英文句子所能表达出来的。
有此三难,成语翻译无异于“戴着镣铐跳舞”,无奈中只能诉诸语义的功能代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