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脑的记忆分为三种,即感知记忆,长时记忆和短期记忆。在口译行为中,短期记忆。即保持1分钟左右的记忆,是译员的工作记忆,也是口译任务达成的基础。人脑的短期记忆不但持续时间短而且容量很小。一般人短时记忆每次可保存7条左右信息。如果一旦超过9条信息,人脑就会出现信息负荷过量。同时,心理学家认为口译是大脑高度紧张的活动。
人脑在高度紧张的状态下记忆负担加重,记忆能力会受到影响。因此,如果 杭州翻译仅凭记忆,而不具备异于常人的天赋,几乎不可能做到对所有信息的存储,更无法顺利地完成口译任务。此刻人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就要求译员借助一项有效的信息存储辅助工具——笔记来帮助其完成信息的保存。
口译笔记类似于课堂笔记和报告笔记,但与传统英语学习中的听写(Dictation)是完全不同的。口译笔记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译员记忆上的负担,进而帮助提高翻译的完整性和准确率。据统计,在自然对话中,一般人的中等语速为每分钟120-150个词左右;而笔记记录者每分钟仅能完整记录25个词。由此可见,口译笔记必须是有选择性的,而不是对声音信息的完全复制。由于译员个体短期记忆力和心里素质存在差异,作为其辅助功能的口译笔记也存在着十分明显的个性化特点。因此,译员不可能有太多的时间思考和筛选应记录的信息。换言之,口译学员应在笔记学习过程中逐步建立并熟悉一套专属自己的笔记记录系统。大程度发挥口译笔记的辅助功能。
在口译笔记教学中,学员常常为笔记中源语言还是目标语言选择使用感到困惑。理论上来讲,口译笔记应采用目标语言。口译活动大体可分三个步骤,即1)语言含义同语言外知识结合产生意义;2)伴随意义产生脱离源语语言外壳;3)使用目标语言以恰当的形势自由表达意义。因此,使用目标语言记录笔记的同时,就近乎完成了口译中产生意义和脱离源语言外壳两个步骤,从而最大化省出思考表达时间。
由于这种记录方式是译员接受信息的同时完成脱离源语言外壳的步骤,因此,对译员目标语言的听力理解做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是,如果使用源语言进行笔记记录,就意味着译员在大脑中对口译的前两个步骤要分别进行听和读两次解码,进而又可能产生表达时间上的局限。但是,这种记录对译员听力理解要求较低。总体而言,对于口译笔记瞬时性和个性化特点的考量,口译译员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采取以目标语言为主,源语言为辅,两种语言相互结合的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