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语的东方学研究与考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早在中世纪,基督教在瑞典王国统治下的芬兰领土上传播时,一些神职人员就开始到圣地耶路撒冷朝圣并学习希伯来语。公园1548年。德语翻译神甫麦克尔-阿格里科拉为了广大的芬兰语族群中传教,特借用德文字母创造芬兰语文字《ABC》字母表,并把《圣经》的《新约》和部分《旧约》从希伯来文翻译成芬兰文。1640年,图尔库大学的前身奥保大学成立时,即设立了东方语言专业,开始《旧约》和犹太希伯来语课,此后,一些研究神学、地理学、语言学和动植物学的学者在瑞典王国政府的倡导下纷纷来到中东、中亚、远东和北美、澳洲等地学习考察。这些奠定了芬兰东方学考察与研究的基础。
18世纪,欧洲学术界在语言的研究中提出了一个疑问,即芬兰语、爱沙尼亚语、匈牙利语和拉普语都不同于欧洲其他名族的语言,不属于当时已经确定的印欧语系,但与居住在俄罗斯西伯利亚的一些人数不多的部族的语言却有亲缘关系,那么这个族群究竟是什么种族,其过去和现状如何?首先回答这个问题并开创芬兰—乌戈尔学考察与研究的是一名说瑞典语的军官,名叫冯-斯特拉伦堡(Von Strahlenberg,1676-1747)。他在1709年俄瑞战争中沦为俄国战俘,被流放到西伯利亚13年。在此期间,斯特拉伦堡将大部分时间用来进行地理、民族和语言学的考察和研究。回国后出版一部巨著:《欧亚的东部和北部》。他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看法,认为现在已知的所有芬兰—乌戈尔语族的语言都有亲缘关系,所有操这种语言的部族最早同属于匈人的一个名族联盟。但芬兰—乌戈尔学考察与研究在芬兰真正成为东方学主流却在19世纪上半叶芬兰名族觉醒运动潮流推动下形成的。
1809年,瑞典在俄瑞战争中战败,芬兰划归俄国统治。沙皇俄国为了帮助芬兰从瑞典统治下独立出来,宣布芬兰为自治大公国,沙皇是芬兰大国公,芬兰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独立自主地位。在俄国这种较为宽松的政治统治下,18世纪末产生的芬兰名族主义思潮逐渐得到发展,出现了一批谈论芬兰名族起源和强调名族意识、创造自我生存文化的芬兰名族主义文人。1817年从无数民间诗歌中诞生出来的名族史诗《卡勒瓦拉》出版了。1831年芬兰文学学会成立。19世纪上半叶,许多从事语言学、名族学和考古学学者接二连三的奔赴乌拉尔-阿尔泰地区和西伯利亚一些芬匈语有亲缘关系的部族居住区域进行考察。他们的共同目标是考察和芬兰语有亲缘关系的部族起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