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翻译官、抗日战争,一提起这两名词。很多人便将其与汉奸联系起来。因为最初日寇侵占中华领土的时候对中国风土人情都不甚了解,尤其在语言关上有很大的障碍,而会中文的日本兵又少之又少,所以日语翻译官这个职位大多是被抓了壮丁且会日语的中国人来担当,汉奸这个骂名也就被世人顺理成章的给扣上了。
最近各地方台热播的抗日题材的影视作品数不胜数,其中由实力派演员贾一平、陶泽如主演的影片——川军团血战到底,被放在黄金时段播出,其中有涉及到多个日语翻译官的片段,无论是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在关键时刻临危不惧、掩护国军李德明撤退最终壮烈牺牲的八路军“眼镜”翻译官,还是国难当头,顶着父命难为的压力毅然改名参军的日语翻译官姚拯国,无一不透露着一腔爱国热情,宁为抗战流血牺牲的精神。
当然,姚拯国在高等学府的同学以及之前在日少将军官介川少佐身边的那个贪生怕死,甘愿当日军走狗的翻译官则是标准的汉奸形象,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在当时,日语翻译官的名声才是那么的难听,旁人看来他们就是出卖国家的罪人,罪无可赦。但是客观的想一想,起初他们也不全是心甘情愿就为”鬼子”效力,在大面积国土被侵占,中国当时的正规军”国军”节节败退的大环境下,他们似乎只有利用自己的语言优势讨一份可以生存的、可以养活一家老小的衙差,对他们来说,在日本人眼里,他们不是人,是狗;在中国人眼里,他们更不是人,是走狗。
对于很多为日本人当了翻译官的中国人来说,很多事情是不得以而为之。说到这不由让人想起电影叶问里,被叶问扇了一个耳光,骂走狗的翻译官;最后杀了那个日本眼镜男,救了叶问的翻译官。我不是走狗!这句话说出来,谁信!尽管事实上他真的只是一个做翻译的中国人。叶问最后去了香港,做了他做的一切,流芳千古。而这个芝麻大小的翻译官,有谁还会记得他曾经救过我们的大英雄叶问。在前线英勇杀敌的固然是英雄,而在危难时刻解救英雄的人,即使称不上什么英雄,也应该得到别人的尊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