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史上,对语言翻译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甚至可以追述到哲学的诞生之日。“语言在哲学中始终占据着荣耀的地位,因为人对自己及世界的理解是在语言中形成和表达的。”这一点甚至从柏拉图的《克拉底鲁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篇》的时代以来就为人们所承认了。”比如,在春秋时代,我国的哲人墨子就提出“名”与“实”的问题,这可以看作是语言哲学中“名称与所指”这一重要问题的萌芽。
在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大约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出了“逻各斯”(logos)的概念。Logos一词在希腊语中原指“词”或“有意义的词”,同时也有理性的意思。这代表着赫拉克利特对宇宙普遍性的思考,他用这一概念表示变化万千的世界中那种恒古不变的本质。藉此可看出,“语言被赫拉克利特看作是揭示宇宙秩序的关键和根本原则”。继赫拉克利特之后的西方哲学家,无论是在中世纪还是近代,都对语言问题给予了不同程度的关注。
然而,“语言”上升为哲学研究核心问题则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就是所谓的哲学的“语言论转向”。杭州翻译都知道,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本体论阶段、认识论阶段和语言哲学阶段。以古希腊哲学为代表的本体论思维则侧重于探讨世界本原。到了近代,以笛卡尔为代表的认识论主体哲学以“我思故我在”、主客二分为二元对立思想为出发点,强调主体的理性和认识能力,而后,哲学研究的重心于20世纪初再次发生转移,即转向了研究语言,探讨主体间如何借助语言进行交流与传达的问题。
这次转向的原因在于,哲学家们普遍认识到,“哲学研究是一项集体的、社会性的活动,哲学的任务不是研究外部世界(这应由各门自然科学来完成),而是研究人的思维活动,因此,认识问题以人们之间可能相互交流和理解为前提。只有弄清楚了人们使用语言想要表达什么意义,以及一般地研究意义是什么由哪些因素构成,意义如何与外部世界的存在发生关系,下一步才能谈及其他哲学问题。从此语言翻译问题就在本世纪的哲学中获得了一种中心地位。要注意的是,这里语言哲学不是指哲学的一个分支。换言之,这里所说的语言艺术家不仅在研究语言问题,而且把语言问题变成哲学研究的中心和出发点,把语言哲学变为“第一哲学”,并试图在此基础上达到对思维和存在及相互关系的总体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