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24日,北京连续举办两场高校应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广电总局研究院、故宫博物院、中国国航等用人单位,不出意料成为求职热门。谭雪和她的两位同学有些失望,“没什么好工作,多数是小企业听都没听说过”。她们最羡慕那些已经在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企找到工作的高校毕业生,那才是真正的好工作。“收入高、稳定、社会地位高”。
大众城市政府机关、国有大型企业、收益良好的事业单位,成为眼下“好工作”的代表,大学校园流传着对“好工作”的高度概括,“钱多活少压力小,位高权重发展好”。不少大学生说,虽然知道不太切合实际,但真心向往。根原就职于杭州翻译公司的小张接介绍说,有的央企职职工一次发27个月工资的年终奖,上外毕业的小张因其大学专业的是波斯语翻译,毕业不久便签约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大学生“蚁族”收入始终在三四千元徘徊;公务员仍有机会享有福利性住房,不少就职于小企业的大学生可能连公积金也没有——社会现实让很多人感到,差别太大,进个好单位太重要了。在这种择业驱使下,公务员考试中一个好职位会引来四五千人的竞争,银行柜台服务人员也可能会引来大量名校金融系学生。
为什么现在就业取向如此集中?杭州翻译社认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当前行业、企业间收入差距大了,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大的趋势。”2010年,平均工资最高的行业是金融业70146元;最低的是农林牧鱼业,16717元。行业平均工资最高是最低的4.2倍。如果按细分行业,最高和最低比可达十几倍。目前社会上对不同行业、不同工作间搜如差距的非议,主要集中在由行政垄断造成的收入差距上。垄断部门占有他人无法拥有的资源,轻而易举获取巨额利润,从业者无须付出更多劳动和智慧,也能获取高收入。当行业企业间不合理差距长期得不到纠正,必定会产生多度集中的就业取向。
没关系没背景,找不到好工作,过去5年,高校毕业生每年在660万左右,其中“211”院校的毕业生就有近百万。而粗略统计,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大企业等每年提供的就业岗位约为六七万个,目前新增就业主要集中在非国有单位、中小企业。一项针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显示,“对就业影响较大的因素”,社会关系和家庭背景排在前两位,且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影响很大。现实生活存在类似现象更强化了这一认识。
唐先生在一家军工央企做人力资源工作,他说:“企业招人,原则上是看能力、看素质。但是每到招聘时,打招呼、递条子的太多了,都是方方面面的领导以及合作伙伴,不可能不考虑。”特别是这两年,公务员要考试,事业单位可能会转企改制,不少人直奔效益不错的央企。如果几个应聘者的条件差不多,肯定会招那个打过招呼的。正因如此,近年有多位专家指出,当前最主要的就是就业歧视,不是性别、乙肝、年龄等歧视,而是在就业过程中“背景”、“关系”、“人脉”的决定性、排他性作用。这种情况加剧了由社会底层向上流动的难度,也加剧了不同群体间的不公平感。多数人认为,找不到好工作不是自己不够好,就是就业不够公平。要实现多元化、合理的择业观,就要求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让所有行业、企业都有机会获得较好发展。
|